東張西望》下一個韋小寶會更好?
【朱錦華】


金庸小說全集「世紀新修版」,十五部最近出齊。自從大師第三度大幅修訂舊作的消息傳出後,意見紛紛。贊成的不少,反對的「基本教義派」也很多。

金庸再三「修書」的心情,可以理解。因為大多數作家都有「文字潔癖」。一個字,甚至一個標點符錯了,他們每次看到時,心裡都像扎著的痛。更何況是自己愈看愈不順眼的謬誤,或是後悔不該寫的地方?

再者,人年紀大了,想法就會不一樣,對當年留下證據的一些「不成熟」想法,必欲除之而後快。

另一方面,他老人家對電影/電視劇亂改他的作品極不滿意,很想擁有一個「未被汙染」的版本,更堅定了他三度「修書」的決心。

大幅修訂確有不少利多。除了撫平作者遺憾之外,出版社可以再出「新書」,等於再賺一次。接著,本來已拍到不想拍的金庸武俠電視劇和電影,突然又多了許多新材料可用,真是皆大歡喜。

當然後遺症也不少。未來文學史家/批評家研究「金學」時,必定無所適從(可能催生一門「金庸版本比較學」)。讀者之間交換「金學」心得,也可能難有交集。如果你讀的是舊版,還很可能會被年輕的朋友笑你是「LKK」。

其實對「金迷」來說,比起他們的情感認同,上述的問題都算小case。因為一旦你認同的「生死相許」超浪漫愛情,在新版中變了樣,那真是跟世界末日相差無幾,你如何能面對?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死忠的舊版「粉絲」誓死反對修改,甚至拒絕再看新修版的原因。

我個人比較同情「基本教義派」。主要理由是:小說創作畢竟不是科學報告、達爾文進化論,或是微軟視窗作業系統。毋需不斷修正更新,也無法保證「新的一定勝過舊的」。

早年盜版嚴重,小說或遭政府查禁,或遭嚴重割裂竄改。例如《鹿鼎記》在台灣盜版年代被易名為《小白龍》,連主角名字都不一樣。當年《天龍八部》還有一段是請倪匡代寫的!版權制度建立後,金庸收回來增刪修訂,自有其堅強的理由。

但正如金庸一直強調的,文學/藝術不是科學。文學求美、求感人。一些邏輯、寫實上的小瑕疵,並不影響作品的藝術成就。莎士比亞劇本錯誤一籮筐,也常常拼錯字,但沒有人因此認為莎士比亞不夠偉大,或是他的作品不夠感人。

文學史上也歷歷證明,作者年輕時所寫的,不一定遜於後期創作;感情描寫方面尢其如此。例如以我個人看法,當年金庸修改《神鵰俠侶》時,把楊過的生母從捕蛇民女南琴改為俠女穆念慈,我就很難認同。大幅更動的「世紀新修版」完成後,跟我有相同感受的人恐怕會更多。

許多「金迷」日盼夜盼,希望金庸再動金筆,推出新創作(就算是佛經小故事也好)。未料讀者盼到的卻是「世紀新修版」。如今「三修」已經完成,不管喜歡與否,都只能接受事實。

有人提出建議,新讀者不妨看新版。資深的金迷,如果無法接受把修訂版當作新小說看,堅守「基本教義」也可。就像勞保新制推出時,新舊制各有所愛的情形一樣。我比較焦慮的是,未來如果還有「新新世紀新修版」,那該怎麼辦?

【2006/08/07 民生報】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ayf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